9月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秋分”之日,晝夜等長?!吨袊娨暋费P注《方言這么美》和《國之大雅·二十四節氣》秋分篇,感受醒獅文化精神,“蟹”逅鮮美,感受秋日浪漫。
《方言這么美》:秋分,醒獅祝豐年
秋分日也是豐收節,瓜果滿園、谷物滿倉;菊黃蟹肥、新稻飄香。豐收之美,來自勞動者們汗水的澆灌,也來自大自然的慷慨饋贈。在中國嶺南地區,人們會用醒獅來慶祝豐收。本次《中國電視》邀您一起走進廣東佛山,感受當地的醒獅文化精神。
醒獅原名為瑞獅,起源于中國廣東佛山。在鴉片戰爭之后,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佛山人在民族憂患意識下,將“瑞獅”改名為“醒獅”,寓意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它在廣東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不僅寓意著如意吉祥,還是雄健、勇敢和力量的象征。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在一陣陣喧鬧的鑼鼓聲中,醒獅表演者做出各種生動威武的動作,寓意著祈求豐收、五谷豐登。
醒獅是屬于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演變而來。五代十國之后,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在歷史的綿延中,醒獅的活力未曾消減,這里蘊藏著中國人生生不息的精氣神。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嶺南地區的這只醒獅,腳踏千百年的風云,登高攬月上山采青,追風遠航無懼風雨,這只雄獅身上有嶺南人最寶貴的精神,擁有一顆勇往直前的年輕的心。
中國電視-《國之大雅-二十四節氣》:秋分篇
在這個值得歡慶的日子里,記者來到正值豐收的江南水鄉——中國江蘇蘇州,看縱橫交錯的漁網,品肥美鮮嫩的陽澄湖大閘蟹。
“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螃蟹從一個小小的蟹卵到可食用的成年蟹,需要經過20多次的換殼,那什么時候的螃蟹才最好吃呢?
九月母蟹吃蟹黃,十月公蟹吃蟹膏。大家知道在挑選的時候如何分辨螃蟹的公母嗎?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螃蟹的腹部來判斷。公蟹的腹部為三角尖形,而母蟹的腹部則呈圓形或橢圓形。
中國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如今我們形容一個人有嘗試的勇氣時,也經常說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相傳大禹治水的年代,大閘蟹隨著洪水在江河湖海中肆虐橫行,后來一個名叫“解”的人冒著生命危險吃了第一只螃蟹。結果發現這種食物不僅無毒,味道也不錯,于是人們便開始紛紛效仿。為了紀念“解”,“蟹”這個名字就正式誕生了。
大閘蟹怎么做才好吃呢?讓我們來教你做一桌精美的螃蟹宴吧!
(蘇式面拖蟹)
蘇式面拖蟹是江南地區一道傳統名菜,選用“六月黃”這一品種的螃蟹為主料。通過蘸粉、油煎,讓蟹鮮流出,加水并用面粉調糊,再加入醬油、調料,口味獨特,鮮香濃郁。
(花雕熟醉蟹)
花雕熟醉蟹則用黃酒、花雕酒、陳皮、話梅等調制的秘制醬料制作。熟蟹耐放衛生,但依然使用了醉蟹的制作工藝,口感鮮甜,余香不絕。
(蟹粉雞頭米)
雞頭米就是中藥里的芡實,用蘇州話念作“記得米”。將蟹粉與雞頭米放在一起炒,滿滿的濃郁蟹黃包裹顆顆飽滿的雞頭米,味道香濃,口感爽滑。
(蟹釀橙)
蟹釀橙是宋代宮廷名菜,源于山野,后入宮廷。把蟹肉、蟹黃、蟹粉放在橙子中做成,高溫蒸制讓橙香和蟹味之美徹底融合。
(黃蟹過橋魚頭皇)
螃蟹屬寒性食物,鱖魚可以很好地中和螃蟹的寒。取鱖魚魚頭、魚骨燉出湯,將大閘蟹、魚片過橋燉煮兩分鐘,口感滑嫩鮮香。
(清蒸大閘蟹)
清蒸大閘蟹是不失螃蟹原味的一種做法,吃法也極為講究,更是有能工巧匠們為吃蟹研制出了一整套精巧的專用工具——“蟹八件”。
用蟹錘輕輕敲打螃蟹殼,使殼肉更好分離,由蟹斧撬開蟹殼再用蟹剪剪去臍,拿鑷子夾掉腮、肺,還要夾掉數寒氣最重的六角形蟹心,最后用剪刀將蟹腿剪下,接下來就可以借助其他小工具細細品嘗鮮美的螃蟹啦!
《中國電視》邀您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方言這么美》:
https://yspapp.cn/1qsx
《國之大雅·二十四節氣》:
https://yspapp.cn/1q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