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美感呈現一方面從情緒入手,一個是帖本身的內容,再一個就是作者當時的情緒帶給我們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冷靜的,還是激昂的,它是一種憂傷的,還是一種熱情迸發的,通過這種感受進行色調的處理,結合現在的視覺AR元素,來進行氛圍的營造。
《中國書法大會》執行總導演朱晨
另一方面結合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將整個現場置于AR技術延展的天地之間,中間穿插山水樹木、四季花草、飛鳥魚蟲等自然元素,合力傳達中國人的審美觀、宇宙觀、哲學觀。這樣就更容易帶領電視機前的觀眾走進書法作品的精神世界。

節目現場圖片
問答書法愛好者互動參與
越是古老的東西,我們越要用新的方式進行一些演繹,讓它走近觀眾。我們跟現在的游戲結合起來,比如說“篆書連連看”,還有“找不同”,在王羲之的帖里面安插一些別的書法家的字,讓現場的書法愛好者挑出來。用游戲跟古老的這些東西,包括一些甲骨文、石鼓文進行結合,讓它變得可觀可感,又可學。
我們在節目中也設置了互動答題,不僅是現場的觀眾互動,屏幕前的觀眾也能跟著我們一起互動。對于書法這樣本身看起來特別專業的東西,做一些娛樂性的互動可能會更好一些。
獨創名家點贊章
名家點贊章可以說是我們節目自己獨創的東西,書法大會是一個大家以書會友、共同切磋中國文化的盛會,不爭高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其實這也是中國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
我們知道寫完書法作品都要蓋章,那我們書法大會能蓋什么章?現代人都是跟帖、點贊,所以就有了“點贊章”的想法,這些點贊章都來源于歷代書法家的作品,比如王羲之、米芾、趙孟頫、蘇軾,還有包括毛主席的“風流人物”。
節目娛樂性和專業性的平衡
我們加入了很多文藝的元素,如舞蹈、舞臺劇、情景講述等,用各種文藝形式去演繹書法背后的故事。比如選擇用舞蹈的方式來演繹草書,因為草書是流動性、動感最強的,帖就是將一瞬間的動作凝固在了紙上,包括筆的使轉頓挫等,在欣賞舞蹈的同時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法。
書法是中國文化瑰寶,我們經常會談到“文化自信”,那么我們中國歷史上經典的書法作品都有哪些?他們的價值意義究竟是什么?這些作品究竟好在哪里?本季《中國書法大會》將通過18件(組)中國經典書法作品,讓廣大觀眾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人和中國文化!提高藝術審美,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