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tzrg3"><ruby id="tzrg3"></ruby></acronym>

    <var id="tzrg3"><sup id="tzrg3"></sup></var>

    <optgroup id="tzrg3"></optgroup>

    非洲時報

    首頁  >> 今日浙江  >> 查看詳情

    《里斯本丸沉沒》倫敦超前點映,觀眾是最應該看見這部影片的人

    2023-08-16 20:00:58 來源: 非洲時報 閱讀 (10328次)

    倫敦時間8月15日下午1時,英國電影學會放映廳。當放映燈的第一道光穿破黑暗,投射在熒幕上時,方勵覺得,自己的這場“戰爭”,終于結束了。

    歷時7年拍攝制作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方勵感覺自己如同經歷了一次二戰,經歷了那次海難。

    此前一天,方勵作為電影制片人、浙江勞雷影業公司總裁,剛剛帶著《里斯本丸沉沒》從浙江趕到倫敦,為的正是啟動這部紀錄片的超前點映。

    《里斯本丸沉沒》,講述的是一個二戰期間在浙江東海海域上真實發生的慘案。為什么超前點映卻要選擇在倫敦舉行?在影片的制作團隊看來,超前點映上的觀眾,是最應該看見這部影片的人——近400位英軍戰俘后人,從英國的各個地方,甚至澳大利亞趕來。參加放映活動的,還有中國駐英國大使鄭澤光,以及許許多多幫助電影完成的朋友們。

    這是一部怎樣的紀錄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它在倫敦,又經歷了什么?我們隨著影片制作團隊一起趕赴倫敦,回溯一艘沉沒的船,和一段不該沉默的歷史。

    0fd2effabae604f42150331ec0583c7.jpg

    尋船,挽救一段歷史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里斯本丸沉沒》的開篇,是這樣一句簡潔有力的話。它真實記錄了震驚世界的“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

    1941年圣誕節,在香港作戰的幾千名英國士兵在與日軍鏖戰17天后被迫投降,成為戰俘。1942年9月底,日軍將這群英軍戰俘中的1816人送上貨船“里斯本丸”號,意圖將他們運往日本作為勞工。船行駛到浙江東極島海域附近時,美軍潛艇“鱸魚號”將其誤判為戰船,發射了魚雷。在船被擊中到沉沒的25個小時里,日軍將所有英軍戰俘封鎖在船艙底,并用木條和帆布釘死艙門。英軍戰俘奮勇自救,破艙逃生。

    故事到這里,人們看見的是戰爭的殘酷和命運的捉弄。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則讓人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和這個世間應有的大愛。

    危難之際,浙江舟山漁民冒著生命危險,劃著小舢板從水中撈起了384個奄奄?息的英軍戰俘。盡管那一天,仍有828名英軍戰俘或被淹死、或被日軍射殺、或被困在船中未能逃生,就此沉入東極島海域的海底。

    幸存戰俘們提到,如果不是中國漁民積極施救,將會有更多戰俘死于這場海難。

    11111111.jpg

    81年間,很多人在掛念著沉沒的“里斯本丸”號和這段歷史。他們翻閱史料、采訪親歷者及后代,不斷地打撈著這段沉入海底的歷史碎片。

    方勵,可能是如今最接近這段歷史的人。

    2013年,《后會無期》在舟山東極島拍攝,方勵正是這部影片的制片人。在東極島,他第一次聽漁民講起了“里斯本丸”號的故事。方勵很難相信,眼前這片蔚藍、平靜的海面下,竟然埋葬著這么多年輕的生命,他更不能相信的是,“我竟然從來都沒有聽說過這段歷史”。

    222222.jpg

    為尋找“里斯本丸”號,同時身為海洋科學家和地球物理專家的方勵在舟山海域做了兩次海洋探測,獨家繪制出沉船位置聲吶圖。

    每次站在甲板上,想到腳下30米處就散布著這些年輕戰士的遺骸,方勵都覺得自己離他們那么近,那一個個陌生的面孔都跟自己有了聯系。方勵覺得,自己再也無法放下他們,更無法無視中國漁民的壯舉。他決心拍攝?部紀錄片,講述“里斯本丸”號的故事。打撈這段歷史,也打撈1800多個被遺忘戰俘的故事。

    影片《里斯本丸沉沒》以船只的尋找、定位為起始,帶出整個故事。片中,不僅有幸存者、戰俘家庭、救援者的真切講述,還用特效和動畫等手段還原“里斯本丸”號在海上漂流25個小時直至沉沒的情景。

    尋訪近百座英國城鎮,收集上萬張歷史照片,聯系380多位英軍戰俘家人并面對面采訪其中120多人,研讀百萬余字英文及日文資料……為了真實還原“里斯本丸”號事件始末,攝制組做了大量工作。除了在中國和英國深入調研外,更走入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地,采訪美軍潛艇和日本船長的后人。

    而最為珍貴的是,他們挽救了一段段再也無法重現的親歷者口述——攝制組找到并采訪了“里斯本丸”號事件的最后三位親歷者:英軍幸存者丹尼斯·莫利、威廉·班尼菲爾德,以及東極島施救漁民林阿根。到2021年初,三位老人已相繼離世。

    在舟山本地,關于“里斯本丸”號的探究也從未停歇。2003年,舟山啟動整理“里斯本丸”號事件,吸引很多研究學者加入,浙江海洋大學普陀研究院研究員胡牧就是其中一位。從2005年開始,他和其他舟山民間人士頻頻組織紀念活動,以幫助人們銘記這段歷史。他認為,“沉沒在舟山的‘里斯本丸’號,是我國海岸線上聯系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唯一一處戰爭遺跡,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

    不久前,一本以“里斯本丸”號事件為基點的小說《海上繁花》發表。“東極島漁民勇敢營救英軍戰俘,并在日軍搜捕中藏起其中三位。漁民為何會有這么大的勇氣?營救與護送對于抗擊法西斯侵略具有怎樣的意義?我帶著這些疑問去查閱史料,帶著解密的心寫下這個故事。”該書作者、舟山女作家楊怡芬說。

    尋人,銘記一份真情

    有一個細節,或許并非《里斯本丸沉沒》的主線:攝制組在尋訪過程中發現,當年因誤判向“里斯本丸”號發射魚雷的美軍士兵,后來專門去參加了英軍戰俘的聚會。聚會上,這名美國老兵向“里斯本丸”號幸存者及遇難者后代當面道歉。當攝制組將這一信息告知這位美國老兵的后人時,他們深受觸動。他們從來不知道,這個事件在自己的父親心里留下了那么重的傷痕。通過影片,這種人與人在經歷戰爭后的創傷與和解,得以重現天日。

    89b331043af2e403f9171017b078e5d.jpg

    這正是影片《里斯本丸沉沒》的溫度所在。當歷史碎片被重新挖掘,當悲歡離合被真實記錄,當一個個行將被遺忘的人再被提起,歷史不再是一串冰冷的數字,歷史正用它的每一個細節告訴我們,戰爭的殘酷,和跨越種族、穿越時空的情誼。而這,正是銘記的意義。

    為了銘記,攝制組做了大量努力。

    2018年7月,英國三大主流媒體《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衛報》同時出現了一模一樣的整版廣告:“你在哪?尋找1942年‘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中的英軍戰俘和他們的后人。”這是方勵自掏腰包登的尋人啟事。這樣的形式,引起了英國媒體的關注,逐漸地,報端上開始出現關于“里斯本丸”號的報道。

    在《泰晤士報》報道了“里斯本丸”號事件后不到兩小時,讀者利·格雷(Leigh Gray)便通過報社聯系到攝制組。她的舅公詹姆斯·梅納德(James Maynard)是828位“里斯本丸”號沉船遇難者之一。利從小聽奶奶講他舅公的故事長大,一直想把舅公的故事在家族中傳遞下去,也想讓更多的人知曉這828位勇士的故事。

    44444.jpg

    帶著歷史的溫度,《里斯本丸沉沒》鏈接起更多關于生命的線索。攝制組一路傾聽,一路發現,一路震撼。方勵說:“每天都在虐心,似乎經歷了一場完整的戰爭。每天聽到的都是悲歡離合、命運的起伏和歷史的厚重,如同我經歷了二戰、經歷了香港陷落、經歷了一場海難……而那些后人們所經歷的痛苦更是幾倍于我。”

    這里有親人融入血脈的思念。許多戰俘后人翻出家中泛黃的黑白照片,抑制不住對親人的想念。83歲的羅恩·布魯克斯(Ron Brooks),一手扶住剛做完心臟搭橋手術的胸口,一手顫抖著握著父親的信,努力試圖將內容念出來,卻幾度哽咽。“我親愛的Em,我在這邊身體很好,我相信我們很快就會團聚,我把所有的愛都寄給你,你和孩子們一定要保持微笑……”當他收到父親查爾斯·布魯克斯(Charles Brooks)寫于在香港被俘期間的最后一封信時,父親已經在“里斯本丸”號事件中遇難。

    戰爭結束的1945年,母親終于收到了父親的死亡通知書。4年后,母親也病倒去世了。70多年過去,年邁的羅恩回想起父母的離去,淚水依舊無法控制。

    這里有家族超越時空的傳承。“里斯本丸”號遇難者理查德(Richard)是五兄妹中的大哥,他比最小的弟弟杰拉德(Gerald)大17歲。弟弟的錢包里一直珍藏著大哥寫給他的一封短信。那時的杰拉德只有5歲,理查德正被日軍關押在深水埗戰俘營里。那封信只有兩行黑體字,全部用大寫字母書寫:“親愛的杰拉德,永遠記得要照顧和愛護你的母親,她是你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最親的人。”一個5歲的孩子當然讀不懂這封信的意義,直到多年以后,他才明白這是一封臨終遺言——大哥希望他有一天長大成人,可以替自己撐起這個家。

    這個故事的講述者,是理查德的侄子西蒙(Simon)和肯尼斯(Kenneth)。采訪時,西蒙找出他在米德爾塞克斯軍團服役時的軍裝,胸前別著他獲過的獎章。“這意味著我和我的叔叔一樣,為國家效力過。”肯尼斯和這位素未謀面的叔叔也有著隔不斷的關系,他父親給他起的中間名就是理查德。一家人以這樣的方式,默默銘記著這位早逝的親人。

    這里有戰友并肩作戰的真情。在暗無天日的船艙里,戰俘之間互相幫助。有人勇敢突擊,犧牲于日軍的炮火;有人不斷泵水,卻把逃生的機會讓給了別人。幸存者查爾斯(Charles)在逃出船艙后,想把好友弗瑞德(Fred)拉上來,但對方因為不會游泳,已經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2005年,87歲的查爾斯回到舟山,見到了當時在水里救起他的漁民,給了一個熱烈的擁抱。

    55555.jpg

    2008年,戰俘在沉船事件后有過一次重聚。盡管幾十年不見,他們依然記得彼此,熱情地打招呼:“嘿,你不是當年在軍樂團吹小號的人嗎?我記得你!”不少人含著眼淚講起當年的經歷。

    這里有人民代代相傳的友誼。2022年8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復信“里斯本丸”號幸存者丹尼斯·莫利的女兒丹妮絲·維尼時指出,這起營救事件“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盟友并肩作戰、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見證,也是兩國人民結下深厚友誼的歷史佳話”。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81年后,這種友誼仍在繼續。

    維尼家中,至今仍然放著一幅中國舟山書法家倪竹青贈送的書法作品,上面寫著“中英友誼長青”,他與莫利生前還曾互致生日賀信;舟山本地匠人為莫利、貝寧菲爾德最后兩位“里斯本丸”號幸存者制作了東極石石雕作為生日賀禮……

    尋情,延續一種精神

    這次趕赴倫敦之前,我們特地去了一趟舟山。在那里,我們見到了吳似真。她讓我們看到了“里斯本丸”號事件延續至今的連接。

    作為民間紀念活動組織者,吳似真至今和莫利一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雖然遠隔重洋,但我們基本每月都要聯系一次。”吳似真說,從日常問候到分享孩子成長照片,再到互贈禮物,兩家的關系日益密切。

    得知我們要去倫敦,吳似真托我們帶上了她專門給莫利的玄孫女露娜準備的3歲生日禮物——一支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簪,和一幅PS合成的合照。合照的左邊,是露娜,右邊則是吳似真的兒子方正。兩個孩子都穿著紅色漢服,很是喜慶。吳似真說,露娜身上的那件漢服,正是去年他們送給露娜的禮物。

    當吳似真將禮物托付給我們的時候,我們感受到了歷史和現實界限的消弭。這樣的消弭,也同樣出現在《里斯本丸沉沒》這部紀錄片中——《里斯本丸沉沒》及其記錄的歷史事件,仍在影響著當下的人們。

    它在記錄歷史,也在推動歷史。

    2019年10月20日,“里斯本丸”號英軍戰俘后人來到了東極鎮。他們中有的已白發蒼蒼,有的需輪椅代步,但是仍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東部的海島,來到先人長眠的海域。

    年過八旬的雪莉·班布里奇滿頭白發,隨身帶著一個保存完好的黑發娃娃。這是她孩童時期父親從香港寄給她的禮物,這也是她對父親唯一的記憶。雪莉說,父親的墓碑上只有一句話——“我們推測他在戰爭中死在了中國東海”。

    這場紀念活動,正是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主創團隊組織的。方勵說:“在交流中,他們表達出強烈的意愿,想要來到舟山,來到‘里斯本丸’號沉沒的地方進行悼念。”

    它在紀念精神,也在傳遞精神。

    “里斯本丸”號代表的是中英友誼,而其背后所展現的,是中國人的善良和大愛。

    輪船的船頭沖天昂起,一會兒便沉入海中。船上的物品在沉船處擴散,落水者呼喊掙扎……危急時刻,目睹沉船的東極青浜島等3個小島的漁民迅速實施營救。據統計,3個島上的198位漁民參與救助,直至當天午夜,先后出動漁船46艘,來回65次,共從海上救起英軍官兵384人。據記載,那時島上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漁民們常年三餐不繼、半饑半飽??沙鲇跇闼氐娜说乐髁x精神,他們把自己家里能吃的、能穿的都拿了出來,有人還拿出了珍藏的雞蛋和魚干。

    東經122°45′55″,北緯30°13′47″,這個位于浙江東極海域的救援點已然成為一座精神地標,蕩漾開來的,是一直存在于人們內心深處的珍貴記憶,還有珍愛和平的共同愿望。

    從2017年開始,每年10月初,相隔萬里的舟山和倫敦都會舉辦“里斯本丸”號紀念活動以寄托哀思,并紀念舟山漁民的壯舉。在舟山,人們將白色花瓣撒向大海。在倫敦,人們為故去老兵獻上紅色花環。“里斯本丸”號在中英兩國人民心中激蕩出的回響,是對侵略者的血淚控訴,也是對戰火中人性光輝的深切致意,更揭示了深刻的道理,面向未來,人類理應同舟共濟。

    它在控訴戰爭,更在呼喚和平。

    活下來的人是幸運的,但是通過《里斯本丸沉沒》,我們看到了他們身上無法釋懷的痛。有的人睡覺從不關門,因為害怕被鎖起來的感覺;有的人不敢讓兒女靠近海邊。這些英軍戰俘家庭對于逝者紀念的方式是不過圣誕節,因為1941年的圣誕節是香港英軍的投降日,那是一個魔咒般的起始——他們即將登上“里斯本丸”號這艘死亡之船。

    威廉·麥考密克(William McCormick)盡管從沉船的鬼門關里逃生,卻一生都活在戰時的陰影里。他的女兒希拉·斯通(Sheila Stone)回憶說,小時候常聽到父親做噩夢尖叫。去世前兩周,父親已神志不清。有一天,他忽然激烈地反抗,大喊:“我是個自由人!你們誰也不能碰我!”希拉不希望父親的經歷在任何人身上重復,她嚴肅而動情地說:“停下,在另一場戰爭開始之前。”

    隨著影片的放映,觀眾席中傳來聲聲啜泣。漸漸地,有人低頭,有人抹淚,有人放聲大哭不能自已。

    e092884af0a763050ccef58788c3983.jpg

    “他們永遠不會老去,徒留我們日漸衰老;他們永遠不為耄耋所難,永遠不為殘年所累;在每一個日落日出的時刻,我們永遠銘記他們。”伴隨著片尾曲的響起,全場觀眾起立,鼓掌。掌聲久久地回響在放映廳中。有人激動地大喊:“感謝你們!”方勵和主創團隊抱頭痛哭。這個“東方敦刻爾克”的故事,不僅是對生命的紀念,更是對和平的呼喚。

    “這是我一生中做過的最重要的事。”方勵說。

    當一艘船沉入海底,當一群人成了謎。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有一群人,將這段歷史銘記。還有一群人,讓這段情誼延續。

    yy播放欧美三级片_蝌蚪3p色播激情五月天_2021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流畅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变影院
    <acronym id="tzrg3"><ruby id="tzrg3"></ruby></acronym>

      <var id="tzrg3"><sup id="tzrg3"></sup></var>

      <optgroup id="tzrg3"></op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