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趙靜 陳玲玲) 5月9日,在位于非洲莫桑比克貝拉市的養殖基地,三門人馬小龍指揮當地工人把一噸鮮活青蟹搬上廂式冷藏車,繼而發往貝拉機場,隨后將在48小時內運抵上海和廣州。作為青蟹海外養殖的“先行者”,馬小龍告訴筆者:“等簽證辦好,7位‘身懷絕技’的‘蟹老大’就要過來,試水青蟹和莫桑比克斑節對蝦規?;祓B。一旦成功,產值將大大提高。”
2019年,三門人吳偉超、馬小龍等合伙成立浙江紐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貝拉市承包了5000畝養殖塘,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養殖塘開發,2020年開始有產出,三年疫情影響過后,這里的青蟹如今終于可以暢通無阻地運銷國內。
走出去,源自三門人對傳統養殖業發展的“遠慮”。作為浙江省海水養殖第一大縣,三門青蟹、血蚶等特色養殖產業發展如火如荼,養殖面積超過20萬畝,年產值逾60億元。而受限于三門域內養殖面積,青蟹的產值效益都接近發展的天花板。當地政府為此鼓勵大家走出去,謀求新的突破。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三門農民攜技勇闖天涯,足跡遍布中國甚至走向海外。早在2016年,三門濤頭村就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養殖青蟹。截至目前,三門人在中國進行水產養殖面積達20萬畝,相當于縣內養殖面積。
“2018年,我來莫桑比克考察,這里蔚藍的大海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吳偉超說,地處北緯30度的三門灣,和南緯20度的莫桑比克同是水產養殖的天堂,又各具特色——前者淤泥厚重,適合青蟹和血蚶等貝類混養;后者海水含沙量高,可嘗試青蟹和斑節對蝦混養。常年18至35攝氏度之間的氣溫,讓青蟹一年可養三季,彌補春冬兩季國內越冬蟹稀少的市場缺口。
莫桑比克與中國有6小時時差。筆者視頻連線時,馬小龍還未收工,他將鏡頭對準了基地的設施,育苗廠、飼料廠、冷凍廠等一應俱全。“相比國內養殖塘年租金高達四五千元一畝,這里無論用地還是人工,都稱得上是成本洼地,工人月薪相當于人民幣450至1000元之間。”馬小龍介紹,青蟹在國內市場價為40元一公斤上下,品相好的蝦能賣到55元一公斤。由于青蟹在莫桑比克的養殖成本約20元一公斤(包括空運費、飼料、人工等),且對中國出口享受零關稅待遇,所以利潤可觀。未來,蝦可速凍儲藏,走海運銷往中國成都、湖南等內地市場。